文化园地
文化园地
日期:2023-04-17 | 作者:汪永康 |
父亲,我想你了。你在天国还好吗?我不知道你在天国里干什么事情,但是我总认为你好像是管人间风调雨顺的。因为你是上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困难时期去天国的。从那以后我国就再也没有出现那种大饥荒的事情了。根据你在世时所作所为,我的猜想是对的。还记得我小学三年级时上学,有一天碰翻了路边一张晒黄豆的筛子,那家新嫁来的儿媳妇嚷嚷要我赔,她家老婆婆出门一看后问我:“你是汪庆发的儿子吗?”我羞愧点头称是,他就对我说:“别怕,到奶奶这儿来。”然后搂着我对他媳妇说:“前两天在村口,你问我那条清一色的大石板马路是谁造的?还说你是第一次看见这样宽敞整齐的石板马路,从村口一直通到山脚下武昌亭,好长啊,十里八乡找不出第二条。今天我就告诉你,那马路是他爷爷花钱雇石匠建造的。他爷爷年轻时就到宁波去做生意,苦了一辈子挣的钱全花在了这条马路上。全村的老一辈人个个都记得他的名字,他叫汪嘉福。”另外他还把你处理和我家地基相连的一块地基倒塌的事情说给他儿媳妇听,说你是宁可自己吃亏也要成全别人,说我们一家都是好人。后来是你带着我让我背一小袋黄豆送到他家,这时连他儿媳妇也不肯收我家黄豆了。最后你说这是教育儿子做人处事的道理,不能坏了规矩,老奶奶才勉强收下。没过几天老奶奶带着他家儿媳妇给我家送来一包红豆说是来认认门。这变成了一段佳话。
爷爷修马路的事情我也是第一次听说。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知道了你们很多没有告诉我的事情。而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大学二年级暑假期间收到你生前老乡,杭州西湖狮峰茶叶店的经理王连寿叔叔的邀请去他家过暑假。他告诉我说,你的老板解放前是杭州最大的商人,外号“杭半城”,半个杭州城都是他的。抗战期间,他前往重庆,把他家所有的店铺连同未带走的金银细软一起交给你保管。王叔叔说,你是世界上最老实的人,当时有老乡劝你别管,有的还说老板的命是命,你的命也是命。但你回答说:“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结果是八年抗战后,你将所有店铺完好无损的交还给你的老板。老板很高兴,说他是幸运的,在重庆未被炸死,回来后杭州家产都在,满足了。绝口不提金银细软之事。你暗示他,他也充耳不闻,就像根本没有那么一回事似的。有一次你急了,把他拖到没人的地方跟他谈。他听后微微一笑,“还在呀,这都多少年了,那点浮财,我本来就没对它抱多大希望,只要我们人在,就比什么都强。”后来在你再三要求下,他才若无其事的跟你跑一趟。当你把他的财宝一样不差的呈现在他的面前时,他整个人都傻了,真不相信在这兵荒马乱的年代里,他认为不可能的事却实实在在的摆在他的面前。后来“杭半城”把他最大的茶叶店铺“茂记茶行”赠送给你,而你坚决不接受。你还曾被选为杭州市总工会主席,在杭州的老乡都欢欣鼓舞的要给你庆贺,你却不听劝阻,以文化水平不高为由推辞掉了。老乡们都为这事急得直跺脚,连寿叔也说就没见过这世上有第二个像你这么老实忠厚的人。我听后也心潮澎湃,思绪万千。这表明你信守承诺,专心干好交给你的任何事情,哪怕是危险的事情;而不去干你认为干不好的事情,即使是当杭州市总工会主席那么大的官也不当。这就是我可爱、可敬的父亲。你虽然离开我已经六十多年了,但你的音容笑貌,你的教诲和做人做事的品格时时浮现在我的面前,激励着我前进。1960年你仙逝后,虽然我身边一个亲人也没有了,但在安徽歙县中学校领导和老师的鼓励下,1961年我考取了合肥工业大学,成为了我们村考取全国重点大学的第一人。毕业后分配在部属企业南京汽车制造厂工作。在学习和工作中,你常挂在嘴边“要认真读书,多学本领将来才能干大事。要一代胜过一代。”时常萦绕在我耳边,也促进我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并在工作中不断去创新。我有五篇论文在不同的报刊杂志上发表,对推动当时安全生产和质量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有两篇登在了全国性杂志《汽车仪表》上。其中《汽车用水温、油压表指针无毛刺冲模》的论文被预约在《汽车仪表》创刊号上发表。它采用的世界上凹凸模切口是零间隙或负间隙的冲模制造。颠覆我国教科书合理间隙的理论。先后两次被推荐参加了首届在北京和第二届在长春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这个指针无毛刺的全国攻关项目的完成,不但解决了汽车仪表指示严重失真的大问题,更是打破了外国的技术封锁和垄断,解决了我国航空仪表以及各行各业的精密仪器仪表严重短缺的大问题。这在上世纪我国外汇非常紧缺的70年代可是雪中送炭。这项目的完成要感谢1977年在任的国家汽车仪表局局长,他不但给全国汽车仪表厂下达攻关任务,而且中途亲自跑到南京汽车仪表厂来具体指导并支持我,才使我能全身心的投入到这项工作并最终完成任务无偿献给国家。好了,这次就汇报这些,其余的下次再说。一代胜过一代谈不上,但是你亦农、亦工、亦商,一辈子认真干好每一件事,诚实守信,懂得报恩,顾全大局,宁可自己吃亏的处事方式时时激励着我克服各种困难,砥砺前行。我以你和爷爷为榜样,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尽到了一个公民应尽的责任。之所以到今天才给你写这封信,是因为我们家包括子女在内都已经在南京搬进了新居,特向你报喜。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你大可以放心了。我这一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子欲养而亲不在。”在这清明节到来之际,我更加思念你。因为母亲去世走得早,是你既当爹又当妈,含辛茹苦一辈子将我养大。若有下一辈子,我还当你的儿子来报答你这的养育之恩。
南京民建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民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南京民建和南京民建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如有需要链接转载或其它方式调用者,请注明摘自“南京民建网站”或相关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南京民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进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我们不作任何承诺保证,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南京民建",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