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文化园地

到查济过年
日期:2014-03-19 浏览次数:  作者:李忠良
女儿高中时到过查济写生,因此知道了查济。今年年初二我们来到了查济,准备小住几日。
早晨听着鸡犬的叫声起床,吃过老板娘烧的农家饭,我们开始在村子里闲逛。沿着石板路,可以随意走进那些粉墙黛瓦的老宅子。这里人家的房门一般都是敞开的,淳朴的查济人一直保持着这种夜不闭户的习俗。在房主家里可以像串门一样随意参观,你如果和他们搭讪,主人会停下手里的活计热情地向你介绍,这是明代或者清代的房子,有的甚至还是元代的,这里拍过某某电视剧。每一处老宅子,无论规模大小,在门楼和正厅之间都有一个天井,雨水从天井流下来汇聚到下面的一条浅沟里。主人说这些水可以用于急需或浇田,就是人们常说的肥水不流外人田。天井既有它的实用价值,也完美体现了中国建筑“天人合一”的思想。

当然,也有一些老宅子的主人不太热情,他们会抱怨旅游公司分给的钱太少,不足以老房子的维修保护。看来在古村落的发展和保护上还有许多事情要做。
在一处老宅子我们遇到了一位八十多岁的老者,他给我们讲完了老房子和老家俱的历史后,余兴未消,又讲起了查济的传奇故事。说是查姓一位兄弟在外做生意,遇见了一位长髯公,好奇他如何吃饭,于是决定请他吃面条,长髯公用备好的夹子将长胡子夹好顺利吃完了面条,从此两人结为好友。一日查姓兄弟遭遇劫匪,恰是长髯公的兄弟,于是化险为夷,并获得了长髯公的许多资助。查姓兄弟用这些资助在查济办起了义学、义吃、义葬。从此查济民风淳朴,学风甚盛,并逐渐发展了起来。这就是一碗面条振兴查济的故事。
远处偶尔响起的鞭炮声把我们从故事中拉回。查济过年放鞭炮也是闲适的,没有禁放的限制。兴趣所致,随手放上一挂,让你不时感觉到仍在过年当中。
告别老者,沿着村中纵横交错的小巷就走到了村边的小溪。顺着棒槌敲打发出的“梆梆”声走去,几位在溪中浣洗的村妇就出现在了眼前,这不禁唤起了我们儿时的记忆,于是下到溪边观看了许久。
在村中的几棵栗子树上,突然发现了几只松鼠在嬉戏,这又勾起了我们的好奇心,于是驻足观看,一直到松鼠消失。
查济四面环山,三条溪流从村中流过,造就了这里人和自然完美结合的优良环境。有诗写到:十里查村九里烟,三溪汇流万户间,寺庙亭台塔影下,小桥流水杏花天。受这里的美景吸引,女儿决定画上一幅,于是铺开画架开始写生,这又吸引了许多人驻足观看,于是我们也成了查济一景。

热情的老板娘还邀请我们到她做生意的弟弟在画家村建造的两处仿古院落参观,该院落除自己居住外,主要供画家创作和小型会议之用。所谓画家村,就是画家们在查济村边建起的一处处用于创作的仿古院落。当然也有商人们在此建起的具有投资性质的宅院。我们就曾参观了一位来自上海的藏医建造的养生堂。也许这是查济的又一次发展机遇。
在查济期间,我们还游览了附近的桃花潭,实地体会了一次李白和汪伦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深厚友谊。也去参观了邻村后岸的王稼祥故居,缅怀了先辈那不朽的功绩。
在回程的路上,我们顺道去了章渡古镇。当年周恩来乘船去皖南指导新四军,就是在此登岸,然后在茶馆里与叶挺和项英进行了会面。章渡是建在泾县青弋江边的一个古镇,因船运业而发展起来,靠江边的房屋均为木板结构,前店后宅。前半着地,后半部分用木头柱子支撑在江中,柱子上面架设木板,建造成阁楼,故称吊栋阁。此建筑一户连着一户,沿江边绵延一、二华里,所用木柱千根之多,故有“江南千条腿”之称。从这些建筑依然可以看出当年章渡的繁荣,然而如今却完全衰败了。听当地人讲,由于上游建了水坝,使得江水已不能行船,再加上这几年年轻人都去了外地打工,这里慢慢就荒废了。适者生存是自然规律,但怎样能使古镇消失的慢些,能多保留住一些乡愁,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我们还去了皖南事变烈士陵园,重温了那段不该发生的历史。周恩来总理的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牢记的。
愿美丽的皖南永远宁静、祥和。




民建南化支部
李忠良
2014/2/26
上一篇 孵鸡
下一篇 延安印象

南京民建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民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南京民建和南京民建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如有需要链接转载或其它方式调用者,请注明摘自“南京民建网站”或相关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南京民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进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我们不作任何承诺保证,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南京民建",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