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山秋月”寻访记
日期:2013-10-16 浏览次数: 作者: 魏正璋
杖乡之年已无惴栗,受女儿之请,移居江宁东郊小镇,遂为做“三城九镇”江宁人而自豪也。其隙,与余三、五孩提之友,效古人施施而行,漫漫而游,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观幽泉怪石,乐,无穷也。 何乐之有?盖国之强盛、民之安居、社会之和谐,景色之幽美,诸乐皆至,岂可不乐乎? 癸巳年中秋,有约寻金陵四十八景之“东山秋月”,思之,亦是一乐也,遂欣然赴约。 “东山秋月”之典,源于东晋。据《晋书•谢安传》载,西晋南迁后,不得意之谢安,遂隐居浙江会稽之东山。不惑之年,方赴今之南京(即晋时建邺)为官。遂在建邺城东外之土山(即今之东山)上,修一田庐,将此山效隐居之山名,名之,南京遂于斯时,有一东山之名矣。 其后,文人墨客频聚谢安于东山,把酒当歌,吟诗作赋。惜无报纸可供发表,然边酒边吟,亦一乐也。中秋之夜,更对月吟诗,一抒情怀,遂有“东山秋月”之名。一时名人墨客纷纷效之,去东山赏月,度中秋,竟成一俗。其俗沿习至今,未尝中辍。 余一欲避附庸风雅之嫌,一为有助寻访,遂于中秋节之昼往之。 众自余居处,乘公交,转地铁,询问路人,愈一小时,始抵达斯处。 斯时,一孩提之友荐之曰,此东山公园矣。其占地7公顷,高62.1米的小山丘,即古之“东山秋月”之地也。为复原景,政府拆除了原有之“芳亭”、花房,在原址建“谢公亭”、“谢公下棋处”、“谢公祠”、“布塞亭”等遗址,并筑一凉台广场,更以山顶水池为中心,改造其周边。建健身场地2块、置体育器材11件,新建生态厕所3座,增设坐凳、座椅40余处、指示标识牌20余处,据斯处山势、景观布局,施以夜晚亮化设计,游者漫步其间,其视觉、心理享受双收,景观品质非一般公园可比也。 移步细观,言之不讹也。 伏首草木间,历史痕迹,飘幻于小路与绿荫处,思绪亦远之矣。 有朋自远方来,谢公定然引觞满酌,颓然就醉,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者,皆因身处自结田庐之处也。适逢玉兔东升,则有“人生如寄耳,顷风流得意之事,殆为都尽”之叹也。 今夜,清风送爽,皓月当空,有怀古之人,忽能在清风钩月中,幻听到“东山小妓歌”之韵律;感怀“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之情思矣。 对谢安,江宁百姓当谢之,其将“东山秋月”之美名与神韵,遗之南京。 诸访者叹曰:“东山秋月”为江宁之明珠,江宁为南京之明珠,此誉不虚矣。 寻金陵四十八景,一睹“东山秋月”之风姿,更可一睹江宁政府之发展江宁之魄力也。 景之美,却不夺政府之政绩美也。 同游者嘱余以文记之,笔虽拙,却弗不敢懒也,遂以如上文字敷衍矣。
南京民建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民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南京民建和南京民建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如有需要链接转载或其它方式调用者,请注明摘自“南京民建网站”或相关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南京民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进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我们不作任何承诺保证,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南京民建",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