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园地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园地

文化园地

宜兴龙窑,高烧的紫砂文化
日期:2010-12-02 浏览次数:  作者:刘冻
紫砂壶是我们江南人再熟悉不过的茶具了,文人用起它绝对能提高自己的高雅度,粗人捧起肯定也会让口嗓增加润度。反正用紫砂壶饮茶,不仅有文化品味,还有解渴润喉的实用功能。
在今年“世界文化遗产日”前夕,我从民建江苏省委文化委员会秘书长朱芳草女士处得知,江苏宜兴的丁蜀龙窑正在维修中,外人此时可以进入龙窑内参观。我赶忙特邀上我国著名紫砂陶艺史学家、国家级工艺美术师、紫砂国家标准制定人蒋敖生先生一同前往。
 
“窑”字构成的由来。
来到紫砂的故乡江苏宜兴丁蜀镇, 出产降坡泥的黄龙山现在已成一片平地, 上面都种着树木了。小雨中我们已很难挖找到紫砂矿石了, 带着遗憾在黄龙山遗址上的照相留念。蒋敖生老师一路上给我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龙窑的传说和故事。
宜兴的陶业史可追溯到唐代,1975年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南京博物院在丁蜀南郊涧众村发掘出我国第一座古龙窑址,经考证为唐代古龙窑,距今1000多年历史。到明清时期,“宜兴窑”、“蜀山窑”、“欧窑〔均窑〕”3大名窑相继问世。到1936年丁蜀地区共有龙窑76座,其中专烧紫砂的龙窑10座。1937年抗战爆发,很多窑被日本侵略军拆毁改筑成炮楼碉堡,仅剩下46座。到上世纪50年代,丁蜀镇共有龙窑72座,其中紫砂窑8座,70年代先后被隧道窑替代而废弃。
瓷品的明代古窑,一处是广东佛山石湾的“南风古灶”,另一处就是宜兴的前墅古龙窑。前墅古龙窑创烧于明代,延烧至今,是宜兴地区目前仍以传统方法烧造陶瓷的唯一一座古龙窑,被称为宜兴最后的活龙窑。
古龙窑掩映在前墅村的村落里,周围都是普通人家。这次的机会很难得,正好赶上龙窑在整修,在当地农民的热情引导下,近距离观察古龙窑的近况,也得以进入窑内,感受一下烧窑工人的辛苦。
这是目前我国保留完好的两座传统烧造陶瓷的古窑之一,该龙窑利用自然山坡建成,远远望去,像一条蜿蜒而上的巨大长龙,所以称龙窑。龙头在下龙尾在上,呈32度斜角,通长 43.4米,窑身外壁宽约3米,内壁底部宽约2.3米,高约1.55米。窑身左右投柴孔(俗称鳞眼洞)42对,西侧设装窑用壶口(窑门)5个。
龙窑燃料主要为煤、松、竹枝等。现产品主要以盆、瓮、罐、壶等日用粗陶为主,间烧少量紫砂器。它的烧制原理是可以让火自下而上自然升温,非常节能。窑尾还在烧着,窑头就可以出窑了,出空的窑位又放入新的泥坯,利用余热进行干燥加热。
钻进窑肚里,从窑内部的窑口向外看,别有一番天地。在窑内依然感觉到闷热难挡,紫砂的气息缓涌于窑尾部的透气孔,窑壁上清晰可见着长期烧灼留下的釉油,又俗称釉泪。由内而外看到的鳞眼洞,有点地道中的机枪眼。
    说的“窑”这个字的来历,蒋敖生老师却有一番精彩的解说。中国陶瓷发达最早,首先使用釉及窑火的伟大艺术,千变万化无涯无尽,技艺达世界最高峰。最原始的窑,是利用现成的山洞,或者挖掘洞穴,或用石头砌成,在里面焙烧“缶”一类的陶器,这就是“窑”字构成的由来。
早在西周时期(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公元前七七一年),宜兴就出现了圆形升焰窑。唐代中叶起窑形向龙窑演变,故窑炉在唐、宋、元、明、清均为龙窑。龙窑是中国古代陶业工人所说的龙而得名。宜兴龙窑依山势倾斜用砖砌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弯状隧道,一般长约30米至70米,顶端高约12米,倾斜角8至20度,结构简单,分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在龙窑弯状脊上的两旁,每距1.3米开着放燃料的小洞,视窑的长短设置多寡,呈抛物线形,内部用土砖砌成,成拱形。燃烧室除窑头设有单独的火膛外,其余均在烧成室的通道内、投柴孔(鳞眼洞)。龙窑的尾端一般不放烟囱,紧靠出烟坑有挡火墙和烟火弄。烧窑的燃料用松枝、硬柴,烧成温度在摄氏1200度左右。热量高,火焰长,灰粉质较少。一般生产周期为四天左右,周五是开窑日。掌握烧窑技艺的陶工,需要有非常熟练的经验,人们把这种工艺誉为“火的艺术”。
 
蜀山南街上的陶艺大师们
蜀山,原名独山,宋熙宁年间(1068—1077),大学士苏东坡来宜兴游历,见一山兀立,风景秀丽,问其名,言为“独山”。苏子赞美说:“此山似蜀”,后人为纪念苏东坡遂改独山为蜀山。蜀山旧街是明清时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商埠,为一个独立的繁华小镇。旧街沿蜀山西南山脚而建,俗称“古南街”,东接东坡书院,西濒蠡河,北通蜀山大桥与古北街相接。老街长370余米,宽3.4米的地面均以整块花岗石铺砌成,其下设排水用的下水道。街道两边大都为两层楼店面,下层沿街设长条木板拼门,上层雕花短格。
紫砂壶,色泽浑厚,造型古朴,伴着悠久的中国茶艺跨越千年。江南小城宜兴,也因为这小小的紫砂壶而名扬天下。蜀山古南街,幽深的青石小巷、斑驳的板门花窗……这里曾是紫砂民间艺人聚居的地方,10多位国家和省级工艺美术大师从这里走出。“泥歌耕耘壶、器成方圆壶。”这是著名女陶艺家、工艺美术师任惠芬常挂在口边的一句话。她对紫砂的造型设计有独到之处,创制作品刻心经秦权壶、石瓢、和平竹提梁壶、竹报平安壶、扁壶、鱼欢壶、铜把提梁壶、树桩壶、千禧龙壶、葫芦壶、高档桃杯、竹节怀等都深受行家喜欢。
目睹件件紫砂茶壶(具),从心底里感受到作品散发出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朴实、典雅与优美的气息。细细品味,犹如在默诵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宋诗词,又如在聆听七弦古琴发出的曲曲扣人心弦的乐曲。不论是临摹古代的佳作,还是自己设计制作的新品,都遵守一条规则:“艺术创新日用化、不失传统求发展。”
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人们过去所创造的制度、信仰、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构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与代之间、一个阶段与另一个阶段之间保持了某种内在联系或连续性,构成了创造与自己再创造的法则,并给人们带来享受。但是事物总是不断地发展和变化,要立足传统求创新、求内涵、求发展,这样才富有个性,才能在世界艺林中占有一席之地。一个从事多年的壶艺家有这样执着追求,有这份领悟,自然就能创造出受人们喜爱的好作品,也必然能收到行家的欢迎与青睐,这就是天道酬勤之理。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宜兴陶艺蕴涵了丰沛的文化,带着厚重的地域特征、中国特色。在秦汉、唐宋的宜兴釉陶影响下一路走来,经上千年的艺术创造,获得了“名陶名器,天下无类”的赞语。如今,作为陶都宜兴的“五朵金花”之一,依然秀丽多姿,风韵独具,受到人们的青睐。
紫砂村原名“上袁”,就因为这里“家家捶泥、户户制坯”而干脆更名为紫砂村了。传统烧制紫砂是以柴草为燃料的龙窑,后来煤窑普及,紫砂村一带“村村点火、户户冒烟”,宜兴人头顶少了几多蓝天白云。现在这里的紫砂窑炉已经全部改成了电窑和天然气窑,烧制水平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大大地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采访中得知,宜兴的紫砂家庭手工作坊约有1.2万多个,不独紫砂村,在丁蜀镇的双桥、西望、洋渚等村,几乎“人人做壶,家家开店”。由此形成了包括原料加工、模型工具制作、窑炉加工、包装运输等相关领域的产业链。
 
窑场艺术,就是这样炼成的
宜兴均陶有着如紫砂一样的荣耀声誉和光辉历史。在宋代丁蜀镇西南的均山一带就有烧制釉陶的窑群,称之为:均陶,又叫:宜均。至明代,烧造均陶成功的是欧子明的“欧窑”,其瓶、钵、盂、盆等产品的端重的形制,绚丽的釉彩而独树一帜,已经在日本享有盛誉,清雍正年间开始进入皇宫。后所制产品如火钵、花盆、花瓶、水盂,配以堆花图案和均釉装饰,有着“夕阳紫翠忽成岚”的雅韵,世人称之谓:“葛窑”。
宜兴均陶原料采用当地蕴藏量丰富的甲泥、嫩泥和白泥等陶土配制品。无论是均陶大缸、乌坛花缸、龙缸,还是各式花盆、荷缸、陶钵,采用泥条盘筑成型或者泥片镶接成型,以及与之相关连的干燥技法、施釉方式等都有了完整的制作体系和工艺流程,从而使坯体致密、避免渗漏、质量稳定、形制美观。这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陶瓷历史上也是一个创举。
再看看卓绝的堆花技能,炫示着宜兴均陶的文化成就。堆花作为均陶所独有的装饰手段,经受了时间的考验,自成一格,独步千秋。堆花原称帖花,是运用有异于坯体的其它色泽的泥料,粘帖在陶器表面,其装饰图案都是普遍喜欢的民间题材,诸如游龙舞凤、福寿绵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堆花艺人精于书画、精于技法、精于专业工具的创制,使堆花装饰的陶器端庄高雅,韵致清绝,体现出当时多姿多彩的生活情趣和艺人们的不凡才智。
说到均釉,这是宜兴窑场最值得自豪的成就了。早在四千年前,宜兴就采用红土泥浆作为陶器装饰,明清时已创造出多种色彩的陶釉。“欧窑”,就是以釉色绚丽而著称于世,并以天青、天蓝、云豆等色居多,也有葡萄紫,还有越窑的甜白和淡青二色。其中以灰蓝釉最为珍贵,“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就是对它的赞美。经过数百年来对彩釉的研制和创新,宜兴窑场上的陶釉品种多达数十种,在高温下窑变、流窜、交融、聚散,呈现出五彩缤纷的艺术效果。宜兴均陶正是利用这一地道的中国元素,书写了均陶文化的灿烂篇章。
宜兴紫砂壶起源何时?实为金沙寺僧所创,就是说在明正德年间就有紫砂壶了。宋代的紫砂器是指用紫砂陶材料做的器皿,称为紫砂器。有了紫砂器不一定就有了紫砂壶,因为紫砂壶的出现与泡茶法的出现与普及有着密切的关系。
明朝饼茶日趋衰落,散茶兴起。饮茶方式由煮、煎改变为泡茶。新的饮茶方式的出现,带动和产生新的相适应的茶具出现。正因为泡茶法的提倡与普及,便相应产生了以泡茶为主的茶壶,由于宜兴地区有着悠久的传统制陶制瓷技术和种茶饮茶习俗,这给予以泡茶为主的紫砂茗壶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
宜兴地区的先民们,正是在明中期的这种环境气氛中,逐渐完成了在粗陶中提炼出可精加工的里外不施釉的紫砂壶。随着时间的推移,紫砂茗壶的制作工艺日趋完美,因而在明末一举获得“茶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的美誉。
 
如果说,宜兴龙窑陶艺走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那么它的生命力多数情况来源于传统。凡是优秀的作品,要么在形式上模仿传统,而精神是现代的;要么精神是传统的,而形式是现代的。关键在于采用传统形式,必须对它所蕴含的精神气质进行改造。
今天的陶艺人员正是在传承中宏杨,并且吸收木刻、砖雕、石雕、玉器、漆器、青铜器等其它民间工艺的表现手法,创造出半浮雕堆贴法、立体浮雕堆帖等新的堆花技法,去展现时代精神和现代意识,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我们坚信,宜兴紫砂陶艺一定会高烧永不退。
上一篇 追思郑芒

南京民建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南京民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南京民建和南京民建网站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如有需要链接转载或其它方式调用者,请注明摘自“南京民建网站”或相关字样。

② 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南京民建”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仅为提供更多信息和促进交流之目的,不代表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我们不作任何承诺保证,不承担任何的责任。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 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南京民建",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